眼下,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之际借助智能终端做起了网络主播、兼职播音员、自由设计师,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原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另据《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企业采用灵活用工比例约55.7%,比2019年增加约11个百分点,近30%的企业打算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
灵活就业,就业方式新选择
灵活就业对高校毕业生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从部分高校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高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比重有所提升。如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人数比例由12.7%增加至13.6%;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占比7.57%,2020年为5.81%。
缘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这与就业群体自身的择业观、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度密不可分。
择业观更加多元。Z时代的年轻人(通常指生于1995-2009年间)是目前毕业就业的“主力军”。相较于寻找规制化的稳定工作,他们的择业观更加多元,择业心态更加灵活开放,更崇尚职业自由度、职业发展潜力、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等。如,“2020年上海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表明,34%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而非“一步到位”。
政策为灵活就业者保驾护航。针对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通过强化政策服务供给,为促进和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而伴随着新业态的发展,互联网营销师、数字化运营师等众多新职业应运而生,自2019年人社部重启新一轮新职业发布工作以来,截至2021年,已陆续发布了四批共50余个新职业,为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提供更有力地保障和支持。
此外,社会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以前听到“灵活”“零工”,有些人会觉得不稳定,不体面。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如今对于灵活就业,人们更看重的是工作内容以及所能带来的价值和影响。如社会影响度颇高的网络主播,他们或凭借自身所学或凭借自身创造力,向观众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创意,受到赞同和支持。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也让更多人对“稳定”有了新的认识。疫情期间,“几家欢喜几家愁”,许多人因为企业裁员甚至停止运营而失业,但是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一部分群体的工作“芝麻开花节节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稳定在受到大型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后,很多人会认为,顺势而动,尽己所能才是最稳定的生存和就业方式。
灵活就业,国际关注新热点
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就业结构和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普遍受到关注,并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和就业形式。
2021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发布了《2021年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报告。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数字化劳动力平台正在为年轻人、妇女等以往被传统劳动力市场边缘化的人群提供新的工作机会,非标准就业人口数量上升。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临时就业、兼职就业和自雇占欧盟国家总体就业的比重占比分别为12.1%、19.5%和14%。
关于灵活就业议题与标准化工作的研究,也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重视。2021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260)在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以第129号决议通过了由中国牵头设立“灵活就业”(Flexible work in the gig economy)特别工作组(AHG)的提案,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和法国等近30个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60多位专家在线参加。
作为该特别工作组召集人,在向ISO/TC260 就“灵活就业”特别工作组提案进行阐述,我阐述了以下观点,“灵活就业”虽并非新生事物,但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如今的零工经济和灵活就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许多企业可以将次要业务以灵活用工方式外包出去从而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灵活用工以更低的成本雇佣到更多的劳动力,对于城市间的流动人口,灵活就业则可以是他们稳定下来的不错选择。但这也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关注点和潜在的新议题,若能充分将灵活就业纳入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并形成一套标准的管理体系,这对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影响深远。
当前,灵活就业正在显示出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但由此引致出的包括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社保政策、劳动权益保障等问题,则亟需解决。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则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应切实推动创业创新政策落地,鼓励、支持毕业生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为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创业就业帮扶等。而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在选择灵活就业时,往往面临着职业技能准备不足的问题。数字经济发展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将更易受市场青睐。因此,除了改变就业观念外,提升自我劳动能力与素质,增强职业技能储备应该受到高校毕业生的重视。
- 上一篇:多彩人生,因选择而不...
-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缓解紧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