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在哪儿?
日期:2022-09-07  作者:[db:作者]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63

又到毕业季。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否稳得住?当前就业压力如何破?大学生就业难在提高就业率,更难在满意度。工作一般都能找到,难在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疫情影响就业方式和岗位需求,但没有动摇大学生就业信心。

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直观表现在就业方式变化上。线上招聘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托。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录用笔试、面试等环节多数都调整到线上展开。

在疫情防控情况下,线上考试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毕业生求职,但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有些高校不得不为此专门将会议室等场所改造成“直播间”,方便学生参加线上考试。

受疫情影响,有些实习也改为线上。北京理工大学的黄博川被安排到一个县实习3个月。她说,“因为疫情原因没法去当地,在线上实习,主要是帮忙处理一些电子文件等。这样的实习与实地工作有很大不同。”疫情造成的出行不便,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天津师范大学周妮告诉记者,她有同学收到几个天津当地公司的通知,但要求应聘者参加线下笔试和面试。这位同学因为疫情滞留在山东老家,就无法参加这些招聘考试。疫情反复导致许多招聘考试时间推迟,尤其是公务员考试,让应届毕业生更加感觉就业难。

一、就业信息渠道丰富,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这些年,许多高校建立了完备的就业信息渠道。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持续发布就业信息;辅导员老师会及时给学生们转发各类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学校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宣讲会和推介会,帮助大学生与就业单位面对面相互了解;许多招聘类网站也会推出直接服务应届生就业的频道等。应届毕业生还会主动关注目标行业或单位的官方网站,获取招录信息,也能通过亲友等得到就业信息和具体帮助。尽管有如此丰富的信息渠道,但许多毕业生仍感到就业信息有效覆盖面不足。

二、职业规划不清晰放大就业困惑,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

职业规划不清晰,折射出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不少应届生毕业时,对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思想准备不够。华东政法大学本科生李响告诉记者,本科生找工作是第一次经历碰壁,心理压力前所未有。她说,能考上大学证明学习成功。当这种成功感碰上求职困难,挫折感会被放大。华东政法大学的董城港在就业过程中体会到,大学生自我认知必须跟上成长的步伐。他说,从毕业到就业是学生单一角色向社会多重角色的转换。如果自我认知还停留在学生阶段,那么遇到困难就会焦虑。

三、基层就业空间广阔,但大学生下基层途径单一。

基层就业空间广,到基层去是许多大学生的毕业选择。基层就业政策是吸引大学生到基层的重要动力,“三支一扶”计划和选调生等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基层就业渠道单一、大学生对基层认识不足等因素迟滞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脚步。

考试选拔是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到基层后,有哪些明确的培养计划,如何得到思想上的关爱,生活条件怎么样,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关心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生李薇说,“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措施在大学生中知晓度很高,但是以往通过这些措施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工作如何,遇到过什么困难,大学生们对此普遍了解很少。持续关注并介绍以往到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后续情况,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就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