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国热其实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经流行开来了。在三国后不久,民间就流传着三国人物的各种神奇故事。例如诸葛亮空城计的传说在晋朝时就已经有版本;唐宋时期的民间盛行三国故事;到了元朝杂剧,三国英雄人物也是其中的主要角色,例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在当时是一出名剧。
当然,谙熟历史经典的文人墨客,更是三国故事的传播者,渲染者。《三国演义》的成型跟他们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北宋苏轼就是其中一位。
刘备人气高:苏轼对他赞不绝口
北宋时期,三国人物的故事在民间盛传不衰。传闻老百姓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就呜呜地哭鼻子,替他难过;听说曹操打了败仗,就嘻嘻地笑,认为曹操活该。可见当时刘玄德的人气比曹孟德要高。而根据《宋史》记载,北宋时期,曾经有一位篾匠编了顶帽子,戴在头上,问旁人:“我像不像刘备?”可见当时刘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大家都知道苏轼仰慕周瑜,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就有铁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满满的敬仰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周瑜的形象在苏轼的笔下达到了极致。然而,也许是因为这首词将周瑜写得太精彩了,其光芒掩盖了其他诗文中的三国人物。其实,苏轼也是刘备的拥趸,他对这位与周瑜同时期的英雄,也是敬佩有加。不信的话,我们看看《三国演义》第34回,有这么一首咏叹刘备的诗。
曹操最苍劲:苏轼对他感叹颇多
对于刘备和周瑜的对手曹操,苏轼又持什么态度呢?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曹操,但是周郎的潇洒倜傥,运兵入神,都是通过曹兵的失败来衬托的。你看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而曹操呢,只有“樯橹灰飞烟灭”,完全是垫底的角色。当然这不是苏轼刻意贬低曹操,而是周瑜在历史上交的最有说服力的答卷就是赤壁之战,而这一战失败方确实是曹操,为周瑜垫底,也是有道理的。
而曹操出现在苏轼的文学作品当中还有一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前赤壁赋》。话说苏轼那天秋夜乘舟在长江上,看赤壁古迹,听朋友奏乐,忽然感慨历史。虽然假托是朋友凭吊,其实未尝不是苏轼自己的想法。月色之下,想起当年曹操大军下江南的情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如此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好不威风。然而,东风一来,赤壁一把火,曹军仓皇北撤,从此长时间不能得志江东,又何等狼狈。因此《前赤壁赋》感慨:“而今安在哉?”这气吞万里的大军现在又在哪里呢?横槊赋诗的曹孟德又在哪里呢?
在《前赤壁赋》里,苏轼对于曹操既不是肯定的,也不是否定的,而是透过曹操的形象,描述历史的苍凉感,抒发心中的沉郁。其实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如出一辙,周瑜也好,曹操也好,都是苏东坡感叹自身遭遇的凭借而已。就这一点而言,周瑜和曹操是没有区别的。
而苏轼是怎么看待曹操的呢?在《魏武帝论》里,苏轼这么给曹老前辈打分的,“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为什么呢?苏轼引用史上的案例,说曹操过于重视刘备,轻视孙权,导致赤壁大败,“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打刘备的时候,准备充足,用力过猛。而对于东吴,却过于轻视,不看在眼里。
正因如此,苏轼笔下的曹操是一个风格苍劲的艺术形象,主要用来寄托历史沧桑之感。若说夸赞,没有达到刘备的高度;若说羡慕,没有达到周瑜的境地。当然,这未必说明苏轼重视周瑜、刘备而轻视曹操,而是他游历的三国古迹是在东吴境内,是曹军折戟之地,周瑜、刘备当然要占点便宜,现场感为上。
周瑜最风流:苏轼对他仰慕不已
可以说,所有诗词当中关于周瑜的形象,没有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更美好的了。周瑜,是苏轼词作当中的颜值担当,理想担当,也是霸气担当。大江东去也好,江山如画也好,小乔初嫁也好,卷起千堆雪也好,樯橹灰飞烟灭也好,这些都是为唯一的主角周瑜做陪衬的。虽然苏轼游的不是真正的赤壁,但他笔下所描绘的是如假包换的赤壁。在这里,整个三国史浓缩成了一部周瑜史,所有的三国英雄都汇集成一个形象:周瑜。这正好可以说明,周瑜为什么形象如此完美高大,因为他熔铸了整部历史,全部英雄。
当然,这和周瑜的实际情况有关。在赤壁之战中,他是江东抗曹的指挥主将,且当时才三十三岁,年轻得志,意气风发。他还是三国史的颜值担当,青春担当。史实的基础,主观的寄托,塑造了一个无比高大和完美的周瑜。
对于东吴的英雄,苏轼情有独钟,除了力捧周郎,苏轼还将自己和孙权合二为一,这就是另一首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的磅礴气势当中,孙权的形象呼之欲出;“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此刻觉得自己就是三国时期那位策马射虎的英雄孙权。
为什么没想到其他射虎英雄?可能是因为孙权正当青春年华,坐镇江东,引发了苏东坡关于建功立业和青春韶华的梦想。说来说去,是苏轼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悸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写作是超脱,也是壮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