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彬恒
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在京胜利闭幕,就业依然是两会期间热点话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依然持续把就业政策提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继续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坚决保住承载数亿就业创业的上亿市场主体。
一、准确把握稳岗扩就业政策的逻辑依据
从理论逻辑来看,稳住市场主体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前提。就业是衡量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内容。
失业理论通常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等类型。摩擦性失业是短期的、局部的,属于过渡性的,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换工作等短暂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知识性、技能性、区域性等方面的错位,可能是技术变革、市场调整等因素造成。周期性失业是经济周期性衰退或下滑造成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市场中总需求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出现普遍性失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才能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岗位,稳岗扩就业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逻辑来看,稳住市场主体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银行降息等措施有力缓解企业压力,有力保住市场主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此前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2162亿元,为煤电和供热企业办理“减、退、缓”税271亿元,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新增减税2951亿元,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3333亿元,全年新增降费1504亿元,纳税主体增加110万户达到1238万户。由此可见,稳定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提供了充分条件。
从发展逻辑来看,稳住市场主体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一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其中,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人,毕业生人数和新增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大中小企业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容纳器”。要实现充分就业首先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这个重点群体就业问题,其关键是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破解就业难题。
二、深刻认识稳岗扩就业政策的现实意义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看都有很多风险挑战。
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冲击较大、恢复增长动力不足,全球供应链受到威胁。俄乌冲突以及相关国家制裁等引起全球能源、粮食贸易价格高位波动,小麦、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政策也给全球贸易带来较大冲击。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全球贸易运输成本增长、贸易壁垒加剧等给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也对外贸出口产生较大冲击。
经济发展内部环境风险隐患较多。总体来说,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市场消费信心还有提升空间,房地产等领域恢复缓慢,一些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强,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需要高度警惕等,这些因素不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复杂的外部形势和内部形势,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稳岗扩岗压力非常大。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用好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切实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帮助各类企业渡过难关,稳住现有就业岗位、积极扩大就业岗位。
三、扎实推进稳岗扩就业政策的落地见效
首先,要增强保市场主体就是稳岗扩就业的思想认识。市场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基本依托。政府、企业乃至社会各界都要有这个思想共识。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企业也要强化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用好政策红利、共同面对困难、提高发展质量。社会各界要增强包容性和发展意识,与国家共命运、与企业同发展,为企业纾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要综合运用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稳住经济大盘、稳定大局的关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要实现这个增长目标,必须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减少对企业经营的不合理干预,让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让企业挺得住、有奔头、过难关。
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主要渠道。高校要加强培养与就业环节的有效衔接,改革培养方式、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要激发毕业生就业动力、提高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毕业生提早就业、较快就业、充分就业。政府要加强就业见习、技能培训、求职补贴、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特别关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破除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创业环境。
- 上一篇:考研热,怎么看?...
- 下一篇:大学生,你确定不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