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怎么看?
日期:2022-03-31  作者:[db:作者]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50

孙祥林 ,白雪萍 ,魏玉涛

教育部统计,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90万,同比增长21.8%,考录比例达到4:1,而十年前报名人数仅为124.6万。淘汰率的飙升让竞争变得日渐残酷。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追求自我价值的艰辛,也嗅到了就业压力下延缓就业的焦虑与无奈,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令人深思。

  • 就业难催生考研热

一方面,就业难催生考研热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读研的首要动机依然是“就业压力大,提升竞争力”。在一线城市,刚毕业的本科生仅靠工资可能连基本的生活费都不够。所以,对于不少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选择考研,一则可以延缓就业,二则可以增加日后竞争的筹码。而一些学校为了破解就业难题,也把考研作为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途径,甚至学生一进校园就被灌输“本科四年专为考研”的理念,开辟专门教室。教学过程也全部围绕考研展开,间接助推了大学生考研。

  • 不断提高的就业门槛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断提高的就业门槛进一步催生了大学生提升学历的意愿。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有的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对于一些基本岗位任意提高招聘标准,非硕士、博士不可,表面上看是求贤若渴,广纳良才,实际上没有充分达到人岗匹配的效果,反而进一步恶化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为就业难雪上加霜,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考研热折射出了学子们迫于人才高消费的无奈,也加重了社会的“学历情结”,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相比我国的人口总量,目前的高学历人才占比仍相对较少,必须有效地进行合理配置,让人才发挥真正效用,才能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各方该如何来应对“考研热”呢

  • 专科、技工学校

从有些专科、技工学校的技能类专业供不应求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科知识和课程结构能够很好地对接职位乃至企业、行业、产业需求,才是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所在,与学历并没有直接关系。如果仅靠学历“看相”,双方都会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因此,首先学校要有自己的清晰定位,走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突出办学特色,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的培养升级,求“大”、求“全”、“办综合性大学”。其次,学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回应行业长远发展,开展产教融合,优化培养方案和教材改革。第三,学校要严格执行“宽进严出”,必要时对不合格的学生采取“回炉”政策,严把教育质量关。

  • 企业

对企业来说,升级转型中更要跳出学历等于能力的思维怪圈,回归招才引智本质,招聘到与自己价值观相符、与职位相符的人才,避免人才浪费。毕竟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要从员工的长远发展出发,将员工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善于“识才”“用才”。而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需要人才管理。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魅力,使员工与企业同荣辱共发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人才测评机制,从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员工,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其成为企业的“源头活水”。

  • 大学生

对于在市场竞争中的大学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就要全方位提升个人职业素养,跳出盲目跟风的怪圈,真正发挥所长。人才的价值,不在于学历等外在的要素,而在于是否能够为单位、为集体、为事业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是生存之道。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即便是考研,也要为未来着想,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和专业特点。有人说“我不知道自己该干嘛”。那么,不妨给自己一段时间,去了解不同的圈子,接触不同的人,不断挑战与尝试,在自我反省和总结中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很多时候,实践经验的积累要远比书本的学习重要。

考研热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考研而考研”。考研能否实现人生的锦上添花,关键还要看它是否符合我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