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是人生的华丽转场?
日期:2022-04-05  作者:[db:作者]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200

江星  

求学之路,道阻且艰

春天来了,但是对于经历了2018年凌烈寒冬的考研学子来说,冬天并没有过去。随着各高校2019年考研分数的陆续公布,有人欢天喜地有人忧心如焚,面对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争,考研的学子们既期待又惶恐。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发展主要目标中预计,高等教育中的在校研究生将从2009年的140万人增至2020年的200万人。考研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高达290万人,较上一年激增52万人,涨幅高达21.8%,突破近十年来考研人数增长的最高值,尽管国内各大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战略号召,录取名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从2010年至今,考研报录比数据始终在3:1左右徘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不能断定考研逐渐成为了毕业生可随意选择的康庄大道,以往年的报录比平均值计算,保守估计2019年报考研究生的290万人中,将至少有200万人从这条“独木桥”上“坠崖”。

此外,近年考研“二战”的人数以加速度增长,“二战”相对较高的成功率,无形之中也给应届生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然而,“二战”的有不少是大学刚毕业学生,他们初离学校的庇护,面对的不仅仅是考研复习的压力,金钱、时间等成本压力,还有同辈、长辈带来的人际压力。

既然考研如此艰难,为何还有那么多学子前赴后继,甚至在失败后不少人选择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考研?考上了研究生,人生就华丽转场了吗?

你为何而考研?

考研目的因人而异,不否认很多考研者因为“专业需求”、“兴趣使然”、“渴求知识”等而考研,这些源于兴趣驱动、专业追求的考研者是值得称赞的。

然而,笔者在与研友们交流考研的原因时,听到过这样的回答:因为暂时不想面对社会。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就业竞争压力变大,就业满意度逐渐下降,名企对于学历背景的要求几近严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初面社会的迷失感是横亘在毕业生面前的大坎,选择考研成了回避社会的一种手段。

此外,还有不少人因为“学历镀金”、“父母期待”、“跟风”等原因加入考研大军。考研的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但是如果迫不得已的外界原因成为考研的主要动因,那就将研究生学历目的化,或许称为“功利化”更为精确,那些“不得已”的原因带有考研者盲目的理想主义色彩,既没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意识,也没有对自身的清醒认知,暂且不谈抱着这种心态考研的学子们的成功率为多少,考上了之后他们的状态就会有巨大转折吗?未必如此。

因为回避社会的考研者,考上之后,研究生毕业同样需要面对社会,三年或两年后,再次面对这样的困境,在多了一纸文凭的同时年龄也增长了,如果还是没有做好面对社会的准备,又该如何抉择呢?

近些年,在留学成为趋势的同时,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留学生花重金留学回国月薪仅几千”的新闻。“物以稀为贵”是雷打不动的社会规则,但这不是留学生将自身处境嫁祸给社会的噱头,我们应该明白,与之相适应的是类似丛林法则的“强者生存之道”。

从留学生急转直下的贬值趋势,仿佛可以预测到研究生的整体含金量走向,普遍性的矛盾已经随着考研人数的激增而逐渐浮出水面,一边是研究生的社会价值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而贬值,另一边是研究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考量。

社会是否为一纸文凭买单,还得看研究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力。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关注的因素是对自身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意味着对待考研审慎的态度。在面对就业和考研的抉择时,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擅长的是什么,未来要朝什么方向发展,然后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学习能力,合理地选择地域、院校和专业。在成功迈向研究生阶段后,能够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好进一步的打算和规划,并借助研究生院校这一优秀的平台,充分利用教学与实践资源来充实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盲目的选择,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研究生生涯,往往最后仍然逃避不了茫然的现实困境。

读研不是华丽转场,而是人生体验。

打开某考研网站的考研心得版块,不管是准备考研的人还是已经得偿所愿的学子,都会被考研学子的故事所吸引和动容,他们的故事里充满了励志的成分,这份励志不仅仅来源于其对目标院校的执念、努力奋战的坚持,还有不少夹杂着爱情的失落、亲情的厚重、友情的选择、未来的期许等种种插曲。

在考研这场孤独的战争中,考研学子常常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悲壮斗志。考上了自然是皆大欢喜,把自身的考研心得分享给学弟学妹,又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供后来者“取经”。

有人拿考研比作“二次高考”,在本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背景下,读研成为了普通本科及以下毕业生的康庄大道,这实际上就是“镀金”目的的体现,普通本科生奔着名校而去,不仅暂时逃避了就业的压力,名校的一纸文凭也成功为其镀金,普本及以下出身的学子在学历至上的就业市场,拥有了更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和更高薪资待遇的可能性。

然而,“镀金”与“纯金”毕竟是有差距的,知乎里有一个关于考研的颇具争议的一个议题:推免生与应考生的能力差距。关于推免生完胜应考生的观点或许稍有偏激,但也有言之有理之处,推免生是凭借着大学时日积月累、已成习惯的学习精神获得保研资格,这种精神甚至在高中时期就已经成型,而很多应考生仅仅通过数月突击式的学习拿得了读取资格,就专业素质方面而言,能与推免生的平均实力同日而语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以上言论并不是对普本及以下的学子的全盘否定,笔者也是从普本“二战”两跨到双一流大学,考研结果一经公示,铺天盖地的祝贺打破了笔者苦战两年已经沉淀的心境状态,但笔者深知这只是个开始,以成年人的态度选择了自己要走的道路,那就必须负责到底。

考研不是人生的华丽转场,“镀金”始终不是“纯金”,但值得庆幸的是,来自普通高校的学子们拥有了“镀金”的资格,一层层“镀金”,长此以往,自身含金量也逐渐上升。这不是意味着毫无成本,镀金也需要成本代价,也需要“深造”与“锻炼”,换言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才是我们考研学子该有的自我审视的态度。因此,笔者以为考研绝对不是人生的华丽转场,而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我们可以将其视作毕业生的成人礼。

考研儿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我们在孑然一身的孤独战场逆黄沙风暴而行,身披铠甲外壳坚硬如磐石,而内心细腻而温柔,那些无人知晓的深夜里的迷惘和笃定,逐渐内化成更强大的信念和心脏。与内心欲望和惰性抗争是磨练意志的良方,软禁自己是一场殊死搏斗,优秀终究是一场漫长的独自之旅。我们借此经历,在往后的人生中,不断反观自身,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书写华丽人生。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