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私了》:“网”
日期:2022-12-07  作者: 来源:  浏览量:25

重庆出版社拟重新出版曾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拒绝私了》,重读当年的评论文章,仍不失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来读这部小说,虽是10年前出版的作品,但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近年来的一些侦探悬疑作品相比,本书写法无疑是传统的,与其说这是一部悬疑侦破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法制小说。它的重点并不是侦破手法等最新科技的炫技,而是关注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职场生活,在其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对社会、对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拷问。

当年邂逅这部作品是个偶然的机会,从不轻易阅读小说的我翻开了它,几页下来,却有不忍释卷之感。于是,没有任何间歇地一口气读完,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视角独到,题材新颖。这是我在阅读时首先感觉到的。近年来中国的影视界和出版界都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出版”现象,电视、电影中清宫戏、古装戏说、刑警反黑片、军事题材的作品泛滥,而出版界这几年来感觉关注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贫乏,数来数去不外乎刑警悬疑侦破小说、干部官场小说、军人题材小说和一些描写都市情感的作品,跟风之作铺天盖地。仔细想来,刑警、干部、军人,虽然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和关注的群体,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他们毕竟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人群,以这些视角切入的作品总感觉隔了一层,仿佛说的是别人的事,离老百姓太远。

然而本书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选取了一件平常到随时可能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强奸案为切入点,将笔触伸入文化教育系统、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普通人群,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官场,让形形色色、众生百态一一浮现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小说还继续深层次地挖掘、深刻地鞭挞了鲁迅先生一生致力改造的国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劣根性——以文化精神的领域为核心,向外辐射。比如对自宋朝以来在国人尤其是传统知识分子心目中形成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嘲讽。自己的妻子是强奸案的受害者,做丈夫的本应极力安慰呵护,并为其讨回公道,然而身为理科大学教师的阳昆,虽然深爱着妻子,但正是在传统的“贞节”观的影响下,不但未能抚慰妻子受伤的心灵,反而雪上加霜:或是乱泼脏水,胡乱猜疑;或是冷漠以对,形同路人,最终竟然为了自己的面子和私利要求妻子“私了”……同样如果不是我们社会有着如此观念,李一凡不会承受那么大的压力;鲲鹏公司老总庞贽的老婆不会到单位大吵大闹,最终逼得李一凡再次被迫辞去工作。再者,权力“网”的形成不也是因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法律被任意践踏的结果吗?有人曾说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主要的儒家、法家文化都是研究如何驾驭人、驱使人的,研究如何搞好人际关系的,譬如“中庸之道”什么的,因此形成了一个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人情高于一切,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自然什么才能、什么努力在它眼中更是渺如尘土。真是一言中的。

书中每一个人物富有个性,血肉丰满,读完后让人感到像卫总裁、文来富、向太明等人仿佛就是自己身边的某某,想去一一“对号入座”。正因为它贴近我们生活现实,因此从一开始就能让人投入感情,让人随着主人公李一凡的命运起伏而情绪波动,让人看到某些章节时不禁拍案叫绝,深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从审美心理学来说,就是使读者产生了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部好小说的必备条件。

悬念迭出,扣人心弦。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抛出了一个悬念:“粉红色的蜡烛静静地立着。阳昆等妻子回来点燃它,等得心乱如麻,等得毛焦火辣。”读者不由猜想,李一凡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出事了还是……然而作者却让阳昆回忆了与妻子如何相识的场面,似乎淡化了悬念。忽然笔锋一紧:

“叮铃铃……”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屋里炸响。阳昆急忙抓过耳机,看着那即将被点燃的蜡烛,一脸粲然,对着话筒一股脑儿地说:“你在哪里?我打了两三个电话给你,都占线。我和梅梅等你好久了啊!你弄完了吗?我来接你……”

是她吗?大家眼巴巴地等着下文,不料作者好似忘了一样,不痛不痒地开始大篇写她工作的金石公司、恺撒厅的夜宴,第四章终于接着写下去了:

“你说谁啊?”送话器里突然冒出一句。

“我还能说谁?”阳昆加大了声调,“我说你呀!材料弄好了?”

“哈哈哈……你没有搞错吧?”

到此又戛然而止,不但没给答案,又扯出一个何方添乱。直到第四章末尾,久等的女主角终于登场了,而她的遭遇都是从侧面或旁人的叙述中得知,正面的叙述到第九章才出现,这个关子卖得够大!恰如侦探小说的悬疑结构。细细想来,前面一切似乎无关的文字都是在为此、甚至为以后故事的发展铺垫,因而解开悬念不仅不感突兀,反而有水到渠成之感。

之后接二连三的悬念抛来,令我们应接不暇——报社副总编不仅将抓到强奸犯的社会生活部主任仲秋写的稿件删成了“豆腐干”,还先发制人,对他进行一番教育,此时不但仲秋、读者也有疑惑:

“过去,直至昨天,这方面的文章都在登,为什么今天就要拿这么一篇不起眼的小文章祭刀?刚才在办公室翻的今天的晨报、经济报,上面也刊登得有这些新闻噻。即使市里有什么动作,也是要下午开会才布置呀!”

妇联主任关敏有事找金石公司老总刘玫有何事?“神秘兮兮的,还叫书记来说”;一个小公司的普通女工被强奸如何会惊动市委副书记和妇联主任?“人都抓住了,人证物证都在”的一桩案子,为何会有第二种说法?规规矩矩的李一凡被强奸后居然传出了作风不好的议论……

作者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掌控着全文的节奏和韵律:读者在被悬念揪紧了心后,却又往往荡开一笔或干脆另起一章,叙写他事;正当心情随着行文节奏舒缓而放松时,下一波冲击又接踵而至,读者情绪始终随着文章起起伏伏。文章结构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就像进行曲与圆舞曲形成的完美搭配一般引人入胜……

刹那间疑云密布,迷雾重重,女主人公命运到底何去何从,我们唯有跟着作者笔尖的流动抽丝剥茧,看看这幕后的黑手到底是谁?

许多读者在刚看这本小说时,也许不是很适应它跳跃式的叙事方式。其实这恰恰是这部小说的又一亮点:三线结构并行,编织密不透风,丝丝交织成“网”。

看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的人都知道,“月”与“玉”双线交叉的叙事纵向地将三代人的故事贯串在了一起;而《拒绝私了》则是三线并行,横向地辐射开去,在三线中间又有无数的支线交叉、关联,织成了密密麻麻的权力“网”、关系“网”。具体来说,三条纵向的主线分别是学校(市理工大学,主要人物是阳昆、贾玉珠)、公司(包括北京某公司、金石公司、鲲鹏公司等经济实体,主要人物有李一凡、刘玫、卫总裁、庞赀、江红等)、报社(主要人物是仲秋、向太明等),三条线中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工大学的阳昆与公司的李一凡是夫妻;强奸犯江兵却是金石公司江红的弟弟;报社的仲秋是强奸事件的目击者与报道者,坚持为李一凡讨回公道;鲲鹏公司的庞赀是仲秋的好朋友;妇联主任关敏是市委副书记丁发达的情妇;贾玉珠则是丁发达、文来富的“老关系”……

而一条横向排开的如宣传部、组织部、政法委、检察院、公安局等党政机关与三条线又连上了密密麻麻的线,最终交织成一张大“网”,压得主人公李一凡喘不过气来,尤如一张血盆大口威胁着她:不“私了”,就吞噬掉你,让你永远说不出话。

位于这张“网”中央的正是市委副书记丁发达,他是手握政治、经济实权的高层领导,一个小小的江兵为何能直接惊动他?令人匪夷所思。然而真相更让人震撼:他就是那只呼风唤雨的黑手。到这里我们终于有了一点头绪,却更为李一凡感到不安。

使读者为李一凡感到不安的还有一个在书中时隐时现的人物——许琼。此人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被单位的领导强奸后,不但告状无门,而且被该领导倒打一耙诬为暗娼,在严打中被沆瀣一气的有关部门投进监狱,出狱后层层上访希望还自己一个清白,但无果。

最后成了擦鞋女人许琼的遭遇加深了读者对“生活的路”被逼得举步维艰的李一凡未来的担忧:坚强的知识女性要推进法治,坚决要将罪犯绳之以法,她能实现她的心愿,走出过去的阴霾,跨进充满希望的明天吗?她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许琼?

作者手法娴熟,不动声色地布置好一个个关键点和三条主干线,再轻描淡写地用同一个事件将之连接起来,使小说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高潮不断涌现,引人入胜,最后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据笔者了解,本书曾经几经修改,几易其名,曾经有一稿名叫《网》,可见这张“网”的重要性。

语言质朴,联想回味。写到这里,不得不提这部小说朴实无华却耐人咀嚼的语言,时常妙语连珠,有精彩生动、绝妙传神的语言出现,再加上偶尔的调侃和诙谐,让人在发笑之余又不由气愤和深思。如刘枚指导李一凡写报告时说的:

如今,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吗?过去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现在还不是一样?只要有名人写了篇有分量的文章,在里面提出了新的东西,马上有不少人跟着学。大报大刊发表了社论文章,小报小刊就把那社论取下来,砍头取尾,加上一些自己的语言和当地领导的话,又是一篇社论。一句有名的话,一个新的观点,人们要翻来覆去地用很久,要在此基础上弄出很多很多不同的文章来。就像小孩子搭积木。说实在的,你们那些做学问的,我看有些也差不多。

对当下报业、学术界抄袭成风的现象直接提出质疑。

再如写不学无术的文来富为了装潢门面:

有了位置就有了权力,就可以营造自己的城池。他要拉自己的队伍,搞几个协会什么的,让他们替自己说话。作协,不行,自己记叙文都搞不来;摄协,这是高消费,不易发展会员;剧协,自己不会唱戏……想来想去,书协最好,中国字人人会写,不讲场地不要什么成本,在桌子上沙滩上用笔用树枝用竹片用手指……都可以写,更重要的一点是典型的见仁见智,是抽象艺术。它的好坏,随写者的地位浮动……

从一个侧面浓缩了当代生活中的真实。

还有阳昆改编的鲁迅的《自嘲》诗:

想升教授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师生嘲,附首甘作乌龟头。

躲进酒馆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活脱脱地凸现出有着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残余的某些现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读来令人喷饭。

鉴于篇幅有限,其他句段就不一一列举了。无疑,这都是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与积累。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些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法制国家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领域体制改革的步伐;反腐倡廉的工作任重道远;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使之与我国国情确确实实地相适应,以及如何保证媒体的舆论监督、进一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工作,如何清除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封建残余……对于女性同胞,无论是有过或是没有过像李一凡一样的遭遇,都能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做一个新时代坚强独立的女性…… 由此,“网”将不会再有,坏人就会成为过街老鼠!